錢神父名貴初,字公博,別號工朴,以字行,洗名達義,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民國8年11月8日,父齊云公,母鄒氏,業農;弟一人,名菊初。神父7歲喪母,由姑母扶育;略長,矢志修道,齊云公告曰:「汝兄弟二人若均獻身天主,余亦去修道院當輔理修士」其慷慨若是,蓋世代教友,具有大信德者;神父對此,終身感念。13歲入無錫類思小學,16歲就讀上海徐匯中學,18歲,父又棄養;中學畢業,進安徽蕪湖修道院修道,同時攻研拉丁語文學、哲學,嗣轉無錫修道院,最後卒業於徐匯神哲學院,38年4月2日晉升司鐸,時年30歲。
5月19日奉于總主教命偕諸同道來台,同年10月,復奉命留學西班牙,先學習西語,嗣就讀撒拉芒加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41年去法國巴黎大學進修,獲社會學碩士學位;43年轉巴黎大學攻經濟學史,47年獲博士學位。
50年8月應國立台灣大學之聘,任經濟學副教授,53年8月陞正教授;授課之餘,勤於研究寫作,著有經濟科學發展史、中國經濟發展史、經濟思想論集等書,並常為各雜誌及學術刊物寫稿,都屬哲學及經濟類文章。
輔仁大學在台復校,神父自始即熱心參與,對文學院之興建,擘劃殊多,出任圖書館長後,對該院屬管,猶銳意經營,期間一架一櫃,一書一卡,無不印有神父之血汗。1976秋,辭館長職,然對同仁及學生之指導,並不因辭職而中輟。
神父體質素弱,抗戰期間即患皮膚病,迄未痊癒。留學西班牙時,曾染肺炎兼腦膜炎,幾瀕不起。返國後,尚稱健康,1977年3月初,感覺不適,去醫院檢查,未見任何症狀;9日,舌上出現血斑多塊,10日晨即住榮民總醫院就診,始知患嚴重血癌,接受治療,4月10日復活節,神父請求王愈榮主教施行傅油聖事。後略見平穩,名醫悉心診治,惟因罹絕症,針藥罔效;5月5日,請轉耕莘醫院,便於望彌撒領聖體也。6月1日,病突轉劇,飲食不進,知不久人世,乃將後事妥為安排,恭候天主聖命,8日晚11時45分安然逝世,享年58歲。
6月17日於台北市聖家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大直公墓。
神父家道清寒,又值國難,求學上海時,全賴獎學金維持學業。後在巴黎,亦以無力支付酬金,為潤餙論文文字,求助無門,傷心之餘,惟有含淚苦讀,始底於成。從此一生樂於行善,了無吝色,求助受惠之學生教友,不知凡幾。然神父病時,以未能多多濟助為大憾,蓋洞悉貧困無告之痛苦者也。
神父憂以終身,樂以終身;平居虔誠天主,勤修聖功;各教堂如有需要,無不前往協助;傳道授業,篤踐實履;治學謹嚴,待人誠厚;自奉極儉,固執於善;志道行仁,遺範實多,乃有聖德之司鐸也。
王蒙席尚德,山西汾陽人,生於民國2年9月6日,幼承庭訓,事主真誠,幼年為本堂神父所器重,送入修院。小修院畢業後,入宣化總修院,旋即被派往羅馬時在民國20年,入傳信大學,就讀哲學神學,獲有碩士學位。於1937年3月27日在羅馬晉升司鐸,時抗日戰爭已興,大陸交通隔絕,王蒙席遂留羅馬,在傳信大學秘書處服務。
中日大戰後轉為世界大戰,義大利成為軸心盟國,與我國宣戰,旅義大利華僑多遭迫害,且被禁於集中營,王蒙席與當時留羅馬之中國神父,設法營救,予以協助,王蒙席以年青力強,四方奔走,僑胞對之感激彌深。
抗戰勝利,中國赴義留學之青年漸增,來羅馬朝聖觀光之同胞亦多,王蒙席常為彼等服務,廢寢忘食。時我國與教廷通使,中國駐教廷公使於民國37年延王蒙席入使館,助理庶務,王蒙席遂留館供職,於民國50年升為教務顧問。民國57年王蒙席回國服務教會,乃來台北,任台北總教區公共關係室副主任,繼而任代理主任,主辦聖職員及修女出國手續。又組織朝聖團兩次赴羅馬,又赴歐洲。
王蒙席身體素健,近年則因高血壓及肝病,漸形衰弱。近兩年加患心臟病,多次入院治療。然仍能從事公務,最近組織天主教人士參加被奴役週控告共匪大會,頗感體倦。不意於7月20日上午8時30分,在主教公署辦公室辦公時,心臟病突發,急救無效,離世歸主,享年64歲。
7月28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安葬於大直公墓。
葛慕藺神父,聖名彌額爾,比利時人,生於1907年8月21日,歿於1977年12月8日。安葬於大直公墓。
無名英雄,在今日台灣,除和台北大修院有關的人,很少人知道葛慕藺其人。知道的,亦限於台北教區;亦許只知他個子很矮,偏駝背,白面孔,外國人而已。因為他是深藏不露,不愛在公共場合出現的人。如果他是人人盡知的名人,亦就不需要我來介紹了。
鳴遠精神,尤其他有「他(中國人)應興旺,我應衰微」(若三30)的雷鳴遠精神。可能他不但在「閉目安眠」的今天,早在來台不久,就有「主。現在照祢的話,讓祢的僕人安逝吧。因為我親眼看過祢的救恩」(路二29、30)-中國人的樞機、主教、教區、修會、大學、中學、大修院、小修院、出版事業、社會事業等等,都在台灣出現,而且蓬蓬勃勃,蒸蒸日上。所以我應「衰微」,我應「安眠」。雷鳴遠精神!
桃李天下,早在抗戰前,他已是光哲學就攻克了9年之久(不僅是博士),而成「一家之言」的哲學家,察哈爾宣化總修院的教授。今日在台的成主教、趙賓實、范文忠、侯志恒、王致遠(高雄教區)、溫中祥、王貴等,以及海外的宣化總修院出身的,尤其台北多瑪斯神哲學院的,都是他的門生。但他從未倚老賣老,以此囂喧。只是「放在心裡,反覆思維」(路二19)讚頌天主的奇功妙化,微笑頷首地默默感謝天主。
神形醫生,葛神父,比國人,是雷鳴遠神父傳教輔助會會士。他除任大修院神哲學教授外,宣化時代就擔任「若瑟醫院」醫士,特別擅長眼科。每年寒暑假,都到順德荷蘭人宣神父處學習眼科,(宣神父是當時世界眼科權威)亦到北平中央醫院見習。那時,他好像是主教府、大修院、小修院、若瑟女修會的特約醫生,雖然亦許他沒有醫業執照。
山西執壺,勝利後,共匪竊據大陸,宣化總院解散,他和已故文德邇神父到了山西洪洞教區,一面培植神職人員於修院,一面執壺行醫。共匪雖然把各處的外籍人士驅逐出境,但他和文神父居然拖留了十年之久,才被驅逐。這是因為共匪認為他們還有利用的價值-醫病。
大哲學家,對他的哲學,我只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讚嘆,沒有恭維推介的資格。他是孜孜不倦、隨時吸收新材料的學者,不會因年齡,因時代而落伍。如果有人有這種看法與想法,那應當是「敝帚自珍,丈人相輕」的作祟。
神修支柱,他是我們好多他的門弟的個人神師。他給我們每人每週15分鐘的神修指導。我們都受他的思想很深。成公及趙、侯、范、溫諸鐸,迄今常常「津津樂道」所受他影響的深邃而耐靭,我們亦一直為他的「指導」所支配。
以謙勉人,他最愛講聖保祿致斐理伯書二章5至7節:你們當懷著耶穌基督所懷的心情:他原具有天主的本性,,卻不以自己與天主平等的身分,作為一種把持不放的特權,反而屈尊就卑,取了奴才的身分,帶著與人的相同的人性,而剝奪了自己,在外表上顯示了自己是人,他謙躬屈節,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常常喜樂,他更愛講致斐理伯書四章4節:你們該常常喜樂於主;我再重複地給你們說,你們喜樂吧。他不但愛講,不但誠懇地使人接收,而他實在亦做到了(雷神父「常喜樂」的門生。)舉例說:中日戰爭時,日本人「集中」他們山東濰縣時,送行會上文院長神父哭得說不出話來,只說了一句:太難過了!而他卻嘻嘻哈哈地笑著,跑來跑去,好像小孩子要去遠足似的。他不是小孩子,事情的嚴重,後果的攸關,他不是不知道。只是「『常常』喜樂於主」六個字滲入他的血液,刻進他的骨髓,使他不能不喜樂。要知道,偶爾喜樂,逢福喜樂,人人可以辦到;常常喜樂,遭禍喜樂,就得修養到家,操持有素的人,才能辦到。
隨身聖堂,他很強調住在我們心上的天主。他說,住在聖堂聖體內的天主-耶穌,我們固然應有機前往朝拜;但因了距離及工作的關係,我們無法多拜多留。然而住在我們心上的天主,一天24小時,1千4百40分鐘內,隨時隨分可以朝拜祂、恭敬祂、與祂交談、向他討教。為什麼捨近求遠,忽視這個在你心上的天主,時常不理祂呢?
聖神宮殿,他是聖神同禱會的先知先覺者,他講話時,幾乎每次都講到: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心內嗎?(格前三12)我敢說,這是他的中心思想。因為他常鼓勵我們,勸導我們念聖神彌撒中的繼抒文,以及其他聖神短誦。
則山西之,他在山西洪洞十年來行醫,因接近民眾,所以原來的標準的國語,帶了好多山西腔,甚至山西話。他來台後,談話時,常常帶出山西土話。比方說:「不相干」。意思是不要緊,不妨事,沒關係,不嚴重。這應當亦是:入中國,則中國之,入山西,則山西的精神吧。
以上所言,近年來接近葛公的人,尤其多瑪斯修院的人,應當同意吧。
親愛的讀者,在追悼他,為他祈禱之餘,請吸取他的精神,接收他的指導。
王步融 撰
王秀谷神父,洗名若瑟,河北省寧河縣北塘鎮人,生於民國12年11月7日。自幼入北平修院,32年入北平石門總修院。
公天資聰慧,性情豪放,樂觀進取,喜交遊、朋輩滿天下。民35年田樞機蒞平,派公去美聖路易城神學院深造,先後得有哲學及心理學碩士,民38年6月7日晉鐸,又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因病輟學。
50年回台,先在台東傳教,後在北縣永和鎮,北市民生路,北縣大崎腳,北市建國北路各堂傳教,並在各大學任教職,曾任輔大哲學系主任。民65年接掌北市木柵指南路天主堂。平生著述編譯甚豐。
1978年2月7日忽患心臟病,入院救治經月,已見好轉,不意3月15日晨心病再發,不治逝世,享年55歲。
3月21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安葬於大直公墓。
孟安達神父,學名慶福,字安達,洗名安多尼,屬河北永年教區。民國元年12月31日,出生於永年教區威縣魏村,一家均為熱心教友,神父自幼虔誠事主,中學畢業後,負笈威縣趙家莊修道院,專心修道。民國29年,畢業於獻縣若瑟神哲學院,同年8月24日晉陞司鐸。
晉鐸後曾傳教曲周、鷄澤、永年縣等地。大陸共匪占領後,神父南下至香港工作,民國42年11月來台灣傳教,先後在台北汐止、瑞芳、四腳亭、南港等堂區工作,神父待人和氣,傳教熱心,非常受教友及非教友之愛戴。
63年神父身體衰弱,又因眼疾失明,申請退休,至台南塩水天主堂休養,64年重返台北,在新店耕莘醫院附近擇屋靜居。
神父近年來心臟衰弱,屢次入院治療。今年9月底又感不適,重入耕莘醫院,10月7日晨領受聖體後,即入彌留狀態,於當時7時40分安息主懷,享年69歲。
神父一生熱心事主為教會工作,晚年失明尚每天舉行彌撒,誦念玫瑰經,囑其家人為之誦讀聖經及聖書。神父生活清苦,一生積蓄均交於教區作為傳教經費,並將餘款捐贈多瑪斯總修院、若瑟小修院、安老院及孤兒院等。可見神父對司鐸聖召之愛護,以及對貧弱者之愛心。今神父安然去世,希我同道,為神父祈禱,使神光常照,天國永登!
10月16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
方蒙席諱豪,字杰人,聖名茂祿,浙江杭縣人,生於民前2年9月15日,出生於基督教聖公會家庭,民國9年1月9日全家皈依天主教,於杭州天主堂領洗,10年進杭州小修道院,18年入甯波聖保祿神哲學院,24年在嘉興晉陞司鐸,27年佐于樞機野聲副刊「益世報」,63年蒙教廷賜封蒙席。
蒙席自幼聰穎,發憤苦讀,既精通拉丁文、法文,尤矢志專治史學,造詣甚高,於宋史、中西交通史、宗教史、台灣史之卓越成就,蜚聲國際史壇,時人譽為史學權威。歷任浙江大學、北平輔仁大學史學系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
民國38年來台後,受聘執教台灣大學歷史系,嗣又出長政治大學文學院兼歷史系系主任,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68年8月自台大歷史系榮退,仍兼博士班指導教授。
蒙席以精研史學,望重史學士林,63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教育部學術審議會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文化復興會委員,中華戰略學術會委員。著述豐富,備受學界推崇,重要著作達30種,論文數百篇,足見治學之勤,堪為復學楷模。
蒙席既勤於教職,誨人不倦;尤能克盡聖職,為主忠僕,民國38年創立台大天主教同學會,43年繼成立台北教區大專天主教同學會,躬任指導司鐸。又先後建造古亭與溝子口聖堂,任主任司鐸職,傳播聖教真理。期間並曾膺選三德善會與文生善會指導司鐸,竭力推展社會公益功德卓著。
其治事積極,無不努力以赴,終日勞心勞力,未嘗稍息,多次代表國家赴海外出席學術及宗教會議,盡瘁心力,致積勞成疾。67年9月,率團前進香港參加聖文生慈善會年會及中文大學、珠海學院講學,返台後即以辛勞過度患腦血管阻塞症住入榮總醫院,初期時發時癒,仍勉力上課,及繼續出席學術會議,卒於69年12月13日參加台灣史研討會時,在會議中昏倒,隨即送往台大醫院急救,再轉送榮總醫院診治,然以病勢沉重,挽救乏術,20日凌晨1時40分鐘與世長辭,永息主懷,享年71歲。
蒙席一生勤儉樸實,唯一嗜好,即是讀書,雖在病中,亦手不釋卷;責任心強,雖宿疾纏身,仍盡忠聖職,孜孜不忘傳教。為師則教澤流長,於教則竭盡忠職,至於道,而忘其身,哲人典範,永留人寰。
12月30日於台北市聖家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
孫健神父,聖名博嵐,民國15年7月25日生於山東省曹州教區曹縣。神父自幼領洗,受虔誠教友家庭的薰陶,自小愛主,喜愛接近神父和祭台。13歲左右進入曹州預科小修院,不久即入兗州聖奧聖定小修院,小修院畢業後入兗州聖心大修院攻讀哲學。大陸淪陷前,神父追隨聖心修院修士經上海而至菲律賓繼續哲學與神學之課程。於1952年6月15日晉陞鐸品。
晉鐸後,神父赴美國入聖母大學攻讀哲學,考取碩士學位。,然後轉赴芝加哥教區參加教區工作,同時在大學念教育系,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獲取教育碩士。
民國48年神父應白冷傳教會會長之邀,到台灣花蓮教區工作,同時在台東省立女中教授英語,3年赴嘉義輔仁中學任教務主任。52年9月,神父來台北教區,首先在木柵擔任副堂。54年7月中旬,神父接掌新莊堂區,隨即改組教友聯誼會及青年會,並請王文和孫茂學二位神父幫助組織職工青年會。55年神父為鳴遠幼稚園增建教室,59年元月又興建司鐸住宅。61年夏興建鳴遠學舍,可收寄宿女生30多人,並請中華聖母會修女管理。
神父生性溫柔,平日生活淡泊節儉,非常愛護自己的教友,亦極受教友之愛戴,近年來在堂區組織讀經小組,增加教友對聖經之知識,使他們度福音之生活。2年前,神父不幸得肺癌,入院治療,經堂區教友熱心祈求真福福若瑟,以及神父對天主之信心,疾病得以控制而出院返回堂區工作。1981年8月初病情惡化,神父再度入院,10月初因無法使用食物,體力日漸衰弱,血壓劇降,即被送入加護病房,9日晨8時20分安息主懷。
10月20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
神父實為有德行之司鐸,病中一直依賴天主,忍耐病痛,一切均託天父手中。平生所有積蓄均給予教區作為傳教和慈善事業之用。神父享年56歲,尚稱壯年,本來還可為人靈服務多年,唯上智之安排無法臆測,
陳公雄為神父,聖名多默,民國前9年7月14日生於浙江鄞縣寧波城內虔誠教友之家,有姊一兄弟七人,公排行第五,幼受聖教家庭以信、望、愛為本之教育。公天資獨秉,聰穎過人,12歲即入寧波聖文生小修院,18歲升入寧波聖保祿神哲學院,24歲晉鐸。晉鐸後即在母院任助教,越2年轉入文生小修院任教。
因公國文與拉丁文造詣深湛,且善於言辭,深受同道尊敬、學生愛戴。民國22年,已停辦4年之寧波毓才中西學堂,更名為鄞縣私立毓才小學,公任校長,刻苦經營努力擴展,至民國33年恢復毓才中學。
旋奉命調任詔興天主堂主任,當時天主堂所創辦之便民火柴廠,因經營不善,瀕於倒閉,經公奔走滬上,招集新股,復興營業,使教友工人不致失業。
民國38年復活節後,因共產禍國,風聲鶴唳,凡在社會稍有聲譽者,皆岌岌自危,陳公偕兩位同道請准主教,由上海轉道避秦於香港。初到香港時,居於筲箕灣慈幼院,旋遷居於薄扶林道伯大尼療養院改裝之避難神父臨時收容所,公任秘書。
越4年應法籍商神父之再三懇請,與張神父同至薄扶道納匝肋,譯著中文全部彌撒經文,為以後彌撒中文化之圭臬。彌撒經文譯畢後,香港白主教委派陳公為香港公教進行社主編公教周報。此時陳公之聲譽日隆,為白教主之器重,全港同道之敬佩。
民國51年應教廷駐華大使高理耀之邀請,來台灣公教協進會工作,主編鐸聲月刊。迨民國59年鐸聲易手,陳公形同退休,仍居住主教團秘書處,以迄於今。
民國71年2月10日於耕莘醫院蒙主寵召,榮歸天鄉,享壽80歲。2月19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
倪公蒙席,原名秀璋,來台後改名幼民,江蘇啟東滙龍鎮人,生於1904年2月6日,洗名若瑟,自幼熱心敬主,為信友楷模;及長,有志修道,入上海徐滙中學讀書。1926年朱公西滿開敏受祝聖為江蘇海門教區首任主教後,送倪公到羅馬傳信大學攻讀哲學、神學;1933年12月23日倪公在羅馬聖若望大殿晉鐸;晉鐸後,即返海門主教公署,任海門主心修院中文與拉丁教授職;不久即升任海門教區副主教,大為朱公西滿主教所器重。
1949年大陸變色,倪公乃來台灣工作,初任高雄教區小修院院長多年,成績斐然;1961年3月21日羅光蒙席被任為台南主教,遂任倪公為台南副主教,兼任新化鎮天主堂主任司鐸並膺蒙席榮銜;1966年2月15日羅光主教陞任台北總教區總主教;倪公遂離開台南教區,加入台北總教區,到台北縣深坑鄉建堂開教,不遺餘力。
1983年12月25日耶穌聖誕節舉行最後一台彌撒後,體力不足,胃腸出血,遂進耕莘醫院就醫;醫藥罔效,1984年1月13日中午安逝,享年80歲。
1月21日週六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
李振邦神父,洗名若瑟,河北省沙河縣人;生於民國15年11月25日,屬河北順德教區。自幼矢志修道,入北平修道院肄業;民國38年大陸失陷,奉葛樂才主教之命逃出大陸,遠赴義大利熱乃亞佈理學院深造。
民國40年晉升神父,即赴羅馬聖多瑪斯大學攻讀哲學。由於神父對音樂特感興趣,所以同時亦在羅馬教廷聖樂院專修宗教音樂,民國44年獲宗教音樂碩士,次年又獲聖樂師資格。
民國48年獲取哲學博士學位,旋即赴米蘭盎博音樂院專修作曲,於民國54年獲取作曲碩士學位。後應中國主教團首任團長郭若石總主教之請,於民國57年返國,為中國教會本位聖樂效勞。
十多年來,著作等身,猶以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宗教音樂及新禮彌撒合唱曲、集等佳作,見稱於音樂界,並先後在文化大學、國立藝專任教。
民國72年輔仁大學創立音樂系,校長羅光借重神父對聖樂之造詣,請神父主持音樂系,一年來為奠定輔大音樂系之基礎,付出了其全部的愛心。
神父健康一直不好,73年8月赴歐訪友,並為音樂系採購一些教材,於9月13日返抵台北,翌日即來學校視事,不意於17日上午7時,身感不適,返房中休息,不久即病逝於其辦公桌上。神父之死,實為輔大及中國教會之損失。
李神父享年58歲,9月26日於新莊輔大淨心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三德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