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CDD)https://cdd.org.tw/
主徒會
修會特色:
以文化傳教為方法
以海內外炎黃子孫為服務對象
以內修和傳教相輔相成
以熱愛聖體和效忠聖座為標誌
耀漢小兄弟會--專向中國人傳福音的修會。
雷鳴遠神父受首任國籍主教孫德楨之重託,於1928年在河北安國教區創立第一個國籍修會─耀漢小兄弟會,以使中國教友度本地化修會生活並輔助國籍教區傳教,建立中國地方教會。總之,成立一個專向中國人傳福音的修會。
本會初期發展迅速,很快就在北京、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成立分院,展開傳教及各種社會服務工作。
1933年安國教區增加了三千多受洗的新教友,就是雷神父派了本會二十餘修士及德來會十餘修女訓練的。
同年長城抗戰軍興,雷神父率領二十餘修士及三百多教友,在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一帶,搶救傷兵。停戰後,為了救養二百餘傷兵,雷神父在北平清河鎮本會農場成立了一座殘廢軍人教養院。
一九三六年綏東抗戰,本會修士再度率領教友到百靈廟、紅格爾圖一帶搶救傷兵。
1937年,「七七」全面抗戰暴發,本會修士三赴前線救傷兵,到1945年勝利後才止。八年抗戰,我們搶救了近兩萬傷兵,也犧牲了本會會祖雷鳴遠神父、十八位本會修士及兩位德來會修女。雷神父於1940年6月24日逝世。
自1942年總會院遷去北京市城郊,繼續度神修、傳教、牧靈並從事農場工作。
1949年大陸陷共後,本會一部分修士逃難到香港,在調景嶺從事傳教、救濟及教育工作﹕除修建聖堂成立傳教中心外,並創辦鳴遠中小學一所,更代天主教福利會經常救濟難胞。
1954年本會一部分修士由香港來台灣,先後在台北景美及台中市修建聖堂及會院、初學院,一面傳教,一面招收並訓練新會士,以迄於今。
這期間(1963到1975)本會在越南西貢堤岸曾興辦鳴遠和耀漢兩座中學。越南赤化後停辦。
1983年接管台中衛道中學,並在衛道校園內建立總會院。
Order of Friars Minor(OFM)http://www.ofm.org.tw/
方濟會
方濟會中華之后會省:40多名的小兄弟散佈於台灣及香港七個會院。致力於聖言推廣、堂區牧靈、教育等福傳服務。省中心設於台灣台北縣泰山, 由以省會長為首的服務團隊作中央協調。
方濟精神的時代意義
今日時代的通病不外乎:1.經濟困境、貪瀆弊案 2.環境污染、全球暖化 3.暴力威脅、無安全感 4.價值混淆、生不如死。方濟的精神特恩正是治療今日世界疾病的良方:
1.堅決持貧:方濟執著於「一無所有」的生活方式,是基於深沈的信仰,特別來自福音中耶穌的勸勉。真正地貧窮精神就是「不佔有」,不將一切擁為己有,卻百分之百尊重天主的主權,方濟以天主的忠僕自居。不論有形與無形,方濟都善盡使用權,拒絕所有權,特別視錢財如糞土。(乞丐修會)
2.環保達人:方濟對環境大自然的態度並非消極式地不污染、不破壞,而是愛屋及烏,積極地疼惜天下萬物。對自然界的一切,不論動植物或無生物,皆敬待如手足,更邀請萬物一起稱頌造物主的偉大。(生態學主保)
3.和平共融:方濟以和為貴,共融至上。徹底拒絕任何形式的爭端、暴力,對一切人只有接納和寬恕。為方濟而言沒有敵人,都是兄弟姊妹。(和平禱詞)
4.微末喜樂:方濟清楚認識人的尊嚴與價值不立基於「人之所有」,而在於「人之所是」。追求他人所有的以及自己所沒有的,是人生一大誘惑,也是不快樂的根。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恩賜。謙抑自下,無慾無妄,自然豁達無比,感恩喜樂。(吟遊詩人)
聖方濟沙勿略會
Salesians of Don Bosco(SDB)http://www.sdb.org.hk/
鮑思高慈幼會
慈幼會精神就是鮑思高神父傳給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種獨特風格,以下是它的特點:
無論身處何地,我們特別關注青年的福祉。
親切的愛和樂意接待的態度:
我們應是開朗的、誠懇的、樂意主動親近青年的,並以尊重和忍耐的態度與他們建立友誼。
樂觀與喜樂:
面對困難時,我們不會沮喪,卻平靜、沉著地接納一切美好的東西。
工作與節制:
在履行使命時,勤謹不倦,凡事簡樸有度。因著節制之德我們心純意正,守身自愛,並且保持心靈的安寧。
樂意接受每天常規的工作:
「樂意善盡自己的責任能使我們成聖」。
創新與適應,是我們臨在於青年中間的特色。
在實際的生活中,注意聖神透過時代的徵兆向我們所作出的激勵。
我們的教育方法 ─ 預防教育法 ─ 是一個建基於理智、宗教及仁愛的系統。它是一種獨特的靈修及教育經驗,藉此致力於青年工作,能達致青年和我們的得救。
全心信靠天主,並時常聽從祂的旨意,是我們工作的精神基礎。我們致力與天主的創造和他在歷史中愛的行動保持合作。 (參閱 會憲 10-20)
Order of Preachers(OP)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fam_frchines.htm
中華道明會
道明會的精神:
*祈禱
祈禱不應僅是個人與天主的直接交往,也要關係著鄰人,關懷到所有天主子民及整個世界。
*團體生活
基督常與弟子們一起過團體生活,會士們亦是如此;團體精神乃是修會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會士們宛如一支團隊,一起生活、祈禱和工作,團體就是他們精神上的大家庭,因此在傳統上彼此互稱兄弟。
*研讀真理
道明會聖召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要研讀,即學習。但研讀本身並非目的,只是作為宣講的準備。會士們在一切事物上尋求真理,不論是哲學、科學、自然、歷史等方面。特別要在聖經中尋找、要在基督身上尋找,因為只有天主才是絕對的真理。
*去!向萬民宣講!
身為一名宣道士,道明會士必須向普世宣揚天主的聖言,宣講是修會特有的宗旨及目標。道明會士不僅在教堂要宣講,也利用課堂教學時、與人交談中、開會時、寫作時、以及透過各種可能的媒介從事宣講。
Society of Jesus(SJ)http://www.amdgchinese.org
耶穌會
我們的使命~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460年來,耶穌會神父修士以嶄新而獨特的方式服務教會,留下無數動人的故事,使基督福音的薪火相傳不熄。身為耶穌會士,我們都是基督使命的僕役,這是源自神操的共同體驗,就是在天主恩寵中認清自己是罪人,但如同依納爵一樣蒙召,成為耶穌的夥伴,建立修會團體為耶穌基督效命。
耶穌會士分擔教會的使命,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以拯救人靈。當前耶穌會士的使命,是服務信仰及在社會中促進福音的正義。源於聖依納爵的神操精神,不斷地啟發耶穌會士,在此時此地聆聽並回應天主的召叫,以傳揚福音、服務人靈,達到「愈顯主榮」的目標。
耶穌會士共同的進行方式,就是以自己的內在經驗為出發點,向外開展,成為「尋找天主旨意的人」。從建立修會的初期小團體,到分散在今日世界五大洲的二萬名會士。如同創立人聖依納爵在神操過程中的〈朝聖者〉與〈分辨者〉;耶穌會的使命與生活,是一種基督內的朝聖與勞苦。修會是每位耶穌會士走向天主的坦途。同時,敏感於現代社會的處境及人心的渴望;觀察並掌握時代訊號;隨時準備答覆在教會內宣講福音的使命;改變處所、投身的領域及更新行動的方式。
瑪利諾會
Congregration of The Mission(CM)https://cmvocation.wordpress.com/
遣使會
修會的創立者聖文生(Vincent de Paul)誕生於1580年的法國南部的蘭德省的普依農村小鎮,他在十九歲晉鐸之後經歷過無數曲折人生旅程,於1625年創立了『遣使會』,並且也建立了許多慈善團體,被法國各界尊稱為『法國之父』。
文生神父逝世於1660年,並於1729年受教宗本篤十三世將他列為真福,1737年教宗孟克萊十二世將文生神父列為聖人,1885年教宗良十三世立聖文生為『普世一切慈善事業主保』。
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CICM)http://cicm.org.tw/
聖母聖心會
聖母聖心會是一個由神父、修士組成,僅限於傳教的團體。所有會士受召喚,超越地理及宗教領域,將耶穌基督分享給那些還不認識祂的人。
為了實踐普世教會的使命,也為協助地方教會的發展,本會現在的工作概括如下:
─為不幸的人奉獻自己,不僅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並保護他們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
─努力建立基層基督徒團體,更新牧靈工作,使教友們在教會內擔負起應負之職責。
─致力於基督徒的合一,並以友善,欣悅的態度,與其他宗教相連繫。
─為青少年服務,藉著教導與各種活動,與教友和非教友共享基督的精神。
─在世界各地從事社會工作,使社會能正視問題的存在,進而致力謀求改善。
伸張正義乃基督徒之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