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發神父於1925年1月24日生於安徽省江南石台縣(當時屬蕪湖教區),1931年3月19日領洗,取名若瑟;後入貴池縣若瑟小修院進修中學課程;當時日軍侵華,修院在西班牙耶穌會神父呵護下未受日軍干擾;拉丁文及數學課由神父們擔任,中文則請貴池的秀才及文學素養高的教外先生授課;張神父後因夜盲及其他病症在抗戰勝利前離院回石台老家。
50年代初,中共政權發動抗美援朝(朝鮮)戰爭,以人海戰術對付美軍的大砲子彈,張神父被徵召並派駐前線,據他日後向友好描述,士兵沒有手錶,沒有方向針,一到夜晚就設法脫隊逃跑,看著星辰辨別方向,拼命的向美軍方向奔馳,砲聲一響,就伏地躲閃,稍有間歇就向美方直奔;一次在煙火塵土飛揚後,突然眼前站著三位美國大兵,張神父提高雙手表示投降,美軍看到他身上的念珠,知道他是天主教徒。
下一步是以反共義士來到台灣,被派到前線,駐紮馬祖,不時偷渡大陸,冒險服役盡職,終於調回台灣,做到軍中上尉。多年在景美天主堂協助耀漢小兄弟會神父傳福音,給兒童講道理,退役後聽好友的勸告到台南碧岳成人修院,進修哲學及神學,畢業後於1977年3月19日晉鐸。
張神父晉鐸,先後在主教座堂及三重市擔任副本堂;1979年擔任三重聖堂主任神父至最後。1983年始建教友活動中心;1985年夏落成,賈總主教前來祝聖啟用;九十年代籌建新堂,1998年8月15日新堂落成舉行隆重祝聖典禮。
最後幾年張神父也抽空去大陸數次,安慰幫助那裡的教友,特別蒙受一對夫婦的大力捐助,為安徽省江北巢湖市蓋了一座聖堂及神父宿舍。
張神父親民愛人,頗為教友擁戴,心地謙虛,勤勞服務,盡忠教會,被推選為教區諮議會諮議員,並數次連任第(六)七總鐸區總鐸職,神父推廣聖召不遺餘力,使三重市成為聖召豐收的堂區,神父生活簡樸,工作認真,福傳拼命,積勞成疾;2000年7月染患肺癌,進駐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無效,終於在9月18日夜,參加彌撒領過聖體後幾分鐘,蒙主恩召,去聆聽耶穌說:我忠信的僕人,來進入父給你準備的福樂吧!
張神父享年75歲,9月27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大直公墓。
李神父善修,聖名保祿,河北完縣人,原屬河北保定教區,1914年10月21日年出生於熱心教友家庭;1926年入保定小修院修道;1935年入北平總修院攻讀哲學;1936年保送羅馬傳信大學讀哲學神學;1941年晉鐸品、考取哲學及教會法碩士學位;1943年以最優成績考取神學博士學位,並以拉丁文出版「中國天主教學校問題」傳為美談。同年秋赴拉特朗大學從新聞學名教授莫里雍神父研讀新聞學。
李神父1946年經美返國,在北平主徒會大修院教神學;1947年秋奉命赴南京教區主持「文藻月刊」;1950年奉于斌總主教命赴美為中國留學生及華僑服務傳教,達十九年之久。
1969年奉命返台,主持教友生活周刊。1976年由羅光總主教任命為台北市仁愛堂主任神父,主持堂務凡二十五年,兼任第二總鐸區總鐸數載;著書論立,弘揚福音,關懷教友,無微不至,頗為教民愛戴。特敬聖母,投入「五峰旗聖母朝聖地」之興建策劃行列,奔走呼籲,辛勞備至。
1997年罹患腸癌,歷經兩次大手術,身心飽受煎熬,然神父仍以堂務為重,福傳優先,更為五峰旗聖母朝聖地諸事憂心煩勞,其中有關收購土地之艱,募集經費之難,實非外人所能理解,但神父熱切祈禱,咬緊牙關,持續努力,為教友成立聖母軍、編印堂訊,教務欣欣向榮,聖母朝聖地亦將正式開工。
縱觀神父一生,十七年勤奮向學,成為教區神父;後五十年無私的神職奉獻,達成敬天愛人的使命。神父特重文化傳教;著有:天主教中國文化之探討、教友與天主聖三、主日彌撒實用講道(甲乙丙三冊)、透視人生之謎、仁愛堂成立二十五年史略、新編慕道指南(此書廣為大陸教會採用,重印數版、數萬冊)。
2001年3月7日李神父蒙主恩召,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享年86歲,靈魂升天受賞報,遺留佳作福傳在人間。
3月24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三德公墓。
張神父諱必富,洗名若望,雲南昭通監牧區人,1909年9月1日出生於昭通李子園老教友家庭。1924年入昆明龍潭若瑟小修院讀書,1932年入梧城大修院讀神哲學,1938年回昭通教區。
1939年在昆明慈幼會上智學校大禮堂為貴陽藍總主教祝聖神父,在同年代理監牧紀勵老任令為小修院長,1948年被紀代理監牧遣送去羅馬傳信大學讀教律,1951年考取博士。
1952年到台北教區同義大利靈醫會神父在羅東傳教,1989年他因雙膝骨刺病加重,不良於行幾至癱瘓,由靈醫會安置在丸山聖母療養院休養,直至2001年8月12日早上6時20分回到天父家鄉,享年94歲。
8月18日於羅東北成天主堂舉行追思彌撒,安葬於羅東天主教公墓。
周國彥神父,洗名若翰,1923年6月13日出生於河北省寶坻縣落水坨村。父周連香,母龐氏,均為虔誠天主教徒。1937年秋,進北京教區備修院,兩年後入北京小修道院;1946年進北京教區石門總修院,哲學兩年後繼續神學。
1949年春,離北京赴香港,轉義大利熱內亞佈理學院,繼續神學;1952年6月29日在熱內亞晉鐸。奉傳信部之命,赴義大利龐拜依聖母朝聖地服務,一年後轉赴法國昂古萊教區服務。後因精神鬱悶,治療無效,1959年由王文神父陪伴來台,曾住台東、嘉義,1969年來台北住劍潭天主堂。1975年遷臥龍街(今改名為安居街)獨居,行動自由。
1992年因膝蓋骨斷裂,行動不便,由宋長起先生照料日常生活起居。1999年秋,因患腎病而轉入耕莘醫院療養,2001年11月2日安逝,享年78歲。
11月20日於新店中華聖母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大直公墓。
崔神父瑞安,聖名西默盎,河北寧晉縣人,生於1906年8月11日,1934年7月25日於河南開封晉鐸。1951年7月12日來台任台北教區主心小修院院長,1959年9月,任主顧傳教修女會駐院司鐸,在他九十六年的歲月中,是個完全屬耶穌的人。
駐修會總院42年,比我們任何一位修女在總院的時間更長。他如西默盎般地堅守他的鐸職,每天給予我們精神食糧,也教初學生教會歷史及協助牧靈工作,過著默觀的生活 。
在四十二年的歲月中,他為我們有如一位隱修士和一分不差的滴答時鐘。他協助我們在感恩祭、和好聖事及守聖時中和主基督相遇,用他那英挺屬神的身影及溫暖的大手護守著我們。
猶記得四年前,九十二高齡的他在舉行感恩祭時,對主祭者應有的禮儀,他老人家都一一正確又標準的打扦、鞠躬。每週二次的明供聖體守聖時,他始終虔誠地跪著,讓晚輩的我們讚嘆不已。
在走前的日子裡,他老人家嘴裡一直在喃喃自語,然而和他相處多年的我們只有感動加欽佩,因他口裏出來的話語,都是他早年為我們準備的主日道理,他倒背如流有如錄音帶般地播放著:「耶穌為人類的罪過被釘在十字架上……,祂復活後升天……。」「不要傷害耶穌」「不要傷害耶穌」「要做全職的修女,不要做個半調子的修女。」
崔神父於主曆2001年11月25日基督君王節蒙主恩召,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享年96歲。12月10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大直公墓。
敬愛的神父,這場賽跑您已跑到終點,這場好仗您已打完。請您平安前去赴羔羊的盛筵,吾主必將生命的華冠賞賜給您,您的教導、您的寬厚、您的耐心、您對我們的期待,永存於心,請您老人家繼續在主前為我們修會轉禱,期待來日在天上相聚。
龔神父士榮,聖名若瑟,於主曆2002年8月31日蒙主恩召
龔士榮神父,字志仁,聖名若瑟,江蘇無錫人,1912年1月10日生於熱心教友家庭。其父廷爵公不幸於神父十歲時逝世,少年時全憑其母靠雙手養育神父及姊弟三人。
神父於無錫類思小學畢業後,在1925年入上海徐匯中學,準備修道。中學畢業後,入徐匯拉丁文學院,繼入哲學院,畢業後在徐匯中學負責訓導。一年後入神學院,因神父天資聰穎,在耶穌會神學院考取碩士學位,1939年晉陞司鐸。
1940年入北平司鐸書院,就讀輔仁大學歷史系,於1944年畢業。1946年被派任無錫原道中學校長。1948年秋,于斌總主教任命神父為南京天主堂主任兼南京教區教育督導。
1949年4月中共軍隊過江,攻打上海,于總主教令神父率領京區修生及青年神父撤離來台。神父抵台後獲教廷任命為上海教區主教,神父因已來台再回大陸實有困難,即向教宗請辭獲准。神父應台灣大學邀聘,擔任法文及拉丁文講師,翌年升副教授,至1978年退休。
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神父受邀出任台中靜宜女子英專校長,8月重返台大。
1959年神父應于總主教邀請擔任輔仁大學在台復校籌備處總務主任。復校後,神父先後擔任校長室主任秘書、人生哲學及法語教授,董事會秘書,校史室主任等職。神父對復校工作貢獻良多,多年在輔仁輔弼于樞機,其處事向來秉持樞機之一貫作風,一切依法行事,不以教會力量給政府壓力,亦不用政府力量給教會壓力。1982年神父受聘為輔大終身講座教授,1999年獲頒贈特殊貢獻傑出校友。
神父除在教育界之傑出表現外,一生不忘司鐸身分,曾擔任新北投天主堂主任多年,並在華山天主堂於主日主持彌撒。神父之主日道理,頗受教友之喜愛。神父常為慕道者講授教理,其中不乏高級知識份子,聽道而領洗者不少。
神父一生安貧樂道,生性儉樸,年歲大時,仍坐公車往返,最後幾年其友人鑒於神父年事已高,派車接神父赴學校上課。神父所有積蓄,均用於幫助培養修士、修女 ,或修建台灣及大陸無錫青暘聖母朝聖地。神父待人誠懇,常臉帶笑容,與人談笑風生,人們聚會時常因神父之幽默而開懷大笑。
神父身體一直都很硬朗,雖九秩高齡仍到處奔走為教會工作,2002年4月神父接受割除膽囊手術後,體力衰弱,猶如燈油逐漸燒盡,於8月31日下午在其胞姐及外甥等前安然離世,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享年91歲。
9月13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大直公墓。
神父最後之心願是希望于斌樞機所留下之事業,如輔仁大學、益世電台、天主教文化協進會,均能永續發展,南京教區之教務能蓬勃而有生氣。神父以九秩高齡,蒙主恩召,在天國為我們轉禱。
胡英良神父,聖名伯多祿,1920年9月26日出生,原籍山東武城縣,屬山東臨清教區,生長於傳統教友家庭,自幼即發願入教區小修院習道,因日寇侵華而中輟。
來台後事主心切,於1976年入台南碧岳神學院,畢業後於1982年5月2日晉鐸,曾任若瑟修院副院長、主教團及主教公署總務主任;1992年任延吉街顯靈聖牌堂主任司鐸,積勞成疾,於2000年3月辭職,赴八里鄉安老院及新店若瑟樓修養,終因病情惡化,2002年10月27日蒙主恩召,病逝於耕莘醫院,安息主懷,享年82歲。
11月9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三德公墓。
劉鴻蔭神父,聖名伯多祿,1919年8月11日生於河北省薊縣少林口村。
1947年6月1日,在北平晉鐸,由田樞機保送赴瑞士弗利堡大學進修,榮獲雙重法學博士學位,並在瑞士巴賽爾教區,擔任堂區牧靈工作達九年之久。
1957年8月16日來台灣,於永和市協助堂區牧靈工作,並任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教授,又兼任「教友生活週刊」社長凡十餘年,後轉任「鐸聲月刊」主編,先後曾任中和市天主之母堂、台北市同安街聖若瑟堂主任司鐸。
1999年患染肺炎,不良於行,然仍勉強舉行聖祭,又因氣切手術不能講話,住耕莘醫院加護病房三進三出,以後回永和聖堂休養,臥病在床承行主旨三年之久,終於2003年6月12日蒙主恩召,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安息主懷,享年85歲。
6月21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三德公墓。
神父博學廣聞,著作豐富,其中如【瞻仰聖母】、【玫瑰經的奧秘】、【怎樣念玫瑰經】、【五種念玫瑰經的形式】、【天主教教義大綱】、【天主教與基督教】、【認識基督】(上、下)、【為什麼受苦】、【什麼是彌撒】(二版)、【天主教教友手冊】(三版)。堪為文字福傳的勇士。
劉鐸出身農家,為人忠厚,寡言慎行,雖似木訥,但事主至誠,遺囑中留言「…我生平如有得罪人處,懇請原諒…」。
傅神父文輝,聖名若瑟,河北省蠡縣人,原屬安國教區,1924年6月日生於熱心教友家庭,神父自幼矢志修道,赴北京石門修院進修哲學,後轉往香港華南總修院攻讀神學。
1952年7月6日在香港晉鐸,旋即來台展開牧靈工作,先服務於主教座堂,後奉派往板橋德蘭堂(後改為華福堂),1955年傅神父與陳銘之神父奉派去樹林起新堂另開福傳園地,後赴台南玉井擔任本堂,繼往淡水任本篤女修會神師,後因健康欠佳退居新店若瑟樓休養。
神父雖多病纏身,仍能傾全力編譯靈修書籍十幾本,廣為教友閱讀,最後因中風、肺疾於2003年10月1日病逝新店耕莘醫院,榮歸天鄉,領主獎賞,享年80歲。
10月17日於台北總主教座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安葬於大直公墓。
「好天主,我一生沒有完全愛慕,反而犯了許多罪得罪了祢,求祢可憐我吧,凡是我得罪的人,我都向他們求寬恕;凡是得罪我的人,我都寬恕他們!」(傅鐸遺囑之言)
吳至德神父,聖名若瑟,於1920年3月2日生於南京教區丹陽縣,1949年4月20日在上海徐家匯晉鐸,後赴西班牙深造,在馬德里中央大學修教育學,同時擔任中國留學生會長,後赴美在華盛頓紐約為華僑服務。
1956年來台服務於北投溫泉路天主堂,1966年新堂在大業路修建,1967年3月落成,1995年退休,初寓居主教公署友倫樓,近幾年返回丹陽定居家鄉,並傳福音。2003年10月10日因身體不適送入醫院,12日因血管阻塞逝世,享年83歲。